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關於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一點思考 (作者中國大陸 羅寧)


中國自1956年公佈了漢字簡化方案,二十多年來一意孤行地推廣簡化字,1977年12月又公佈了第二次簡化方案。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政府很快就意識到文字改革應該是十分慎重的事情,終於於1986年廢止了第二套方案。然而第一套簡化方案在1986年經修正後公佈了《簡化字總表》,繼續推行。近年來 學界對於簡化字的缺點和弊端也有一些討論,但還很少有建議廢除簡化字、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倡議(本文在有的地方將繁體字稱為正體字,倒不是因為臺灣這樣稱 呼,而是為了表述的方便)。我在這裡提出這一問題,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共同將這一話題深入討論下去,也許能夠對中國的文化建設產生一些積極的作 用。
我先表明我自己的觀點。我贊成恢復使用繁體字。文字改革(現在好像不怎麼提文字改革了)包括三大任務:推行簡化字、普通話和拼音方案。對於推廣普通話 和拼音方案,我大體上是贊成的,但不同意漢字的拉丁字母化或拼音化,這在學界已取得共識。拼音作為識字讀音的輔助工具有其合理性和優越性,也便於國際交 流,但還需要做小的修正。本文對於普通話和拼音問題不予討論。
我想,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闡述我的觀點——恢復使用正體字(繁體字)。


一、簡化字的弊端

(一)、簡化方案中以一字合併多字易引發歧義
在簡化字方案中,由於將很多意義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關的兩個字或多個字合併為一個字,閲讀時容易產生歧義。比如,餘余、雲云、後后、里裡、松鬆、谷穀、 斗鬥、几幾、徵征、曲麯、豐丰、表錶、衝沖、葉叶、種种、盡儘、發髮、歷曆、鍾鐘、干幹乾、復覆複、雕凋彫等。雖然有時候我們也能根據上下文來確定某一字 的意思,但多保留幾個字形以減少文字上的歧義,我認為是值得的。當然,很多不必要的纍增字、異體字確實應該規範和合併,如群和羣、裏和裡,爲和為,曆和 暦、卻和却、峯和峰、怪和恠,亞和亜、回和囬囘、舉和擧、迴逥廻廽等等。但這項工作應十分地小心謹慎,以免再出現上面提到的那類問題。合併異體字、纍增字 只是為了今天印刷和書寫上的規範明晰,減少不必要的繁複(簡化字方案最初也有這個考慮,但結果很不理想,合併過多反而引起歧義)。但在古籍整理時必須保留 其字形原貌(但類似“說説”、“戸戶户”、“没沒”、“俞兪”、“吳吴”這樣的字形當然應該統一。字形统一也是文字整理規範的重要内容)。簡化漢字和字形 不統一都使得電腦檢索成為問題。比如在簡體字文本中,檢索“說”字不會有結果,而必須用“说”字來檢索,而繁體文本中,可能檢索“説”字沒有而得檢索 “說”字。如果在簡體文本中,本來只想檢索“雲”字,但檢索結果云字也大量參雜其間,需要人工再進行區分,增加了工作量。這些都是計算機漢字處理技術中出 現的新問題,我們在文字整理工作中必須注意。
(二)、推行簡化字後增加了成本,帶來極大的浪費
八十年代以前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簡化字差不多可以一統天下,只有少數古籍使用繁體字。但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由於港澳臺以及海外漢學界仍 然使用繁體字,一些中國大陸出版的書籍還需要再出版一個繁體本面向海外,而引進的一些繁體字書籍又須改印為簡體字。這時候開始感到問題存在。第二套簡化方 案的廢止正是在開放之後。現在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後,大陸與港、澳地區的交往更趨頻繁,信件、公文、合同、章程等文書都增加了處理難度。請想想,《香港 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該印成什麼字體呢?還是兩種字體各印一套?另外,最近十年來網絡興起,網站紛紛出現,但很多網站不僅製作簡體網頁,還需製作繁體網頁。 我們只要看過一些網站就知道這一點,如CHINA中華網。這些都已經造成而且正在繼續造成極大的浪費。大陸和臺灣本來是同文同種,但現在卻搞成不同文,其 過錯在於我們自己。
就大陸來說,由於事實上不能完全廢除繁體字,簡化字和繁體字同時使用,大的字庫中既要包括簡化字又要包括繁體字,於是字庫大大增加其字數。如GBK中 既有“国”又有“國”字(“国”字事實上是日本人造的——日製漢字),既有“钟”字又有“鍾鐘”二字。不僅GBK如此,GB2312-80也增加了字。由 於“餘”字在1986年的《簡化字總表》中取得了合法地位,GB2312根據類推的方法造出了“馀”字,這樣在GBK中便有了“餘余馀”三個字。簡化字帶 來的電腦操作上的弊端還不止這些。很多做過文字處理的人常會遇到簡體字轉化為繁體字的問題,由於一個簡化字有時對應多個繁體字,加上軟件設計上的缺陷,把 “云”一概轉為“雲”,“余”一概轉為“餘”,“里”一概轉為“裡”的事情屢見不鮮,令人哭笑不得。繁體字轉換為簡體字雖然沒有上述問題,但一些僻字因為 不能識別而變為空格也經常發生。像東方快車、Word2000都有類似的缺點。此外,GB2312中也包含了“後”、“於”、“锺”等不在《簡化字總表》 中的字,繁體本的“後”字轉為簡體仍然作“後”字而不是“后”。不知道算是折中和進步還是自亂其例?如果沒有兩套文字系統,就不會有這些轉換帶來的煩惱 了。
(三)、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割裂傳統文化
簡化字最主要的缺點就是破壞漢字的字形結構,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弊端。歷史上漢字的字形也屢經變化。如漢字由小篆變為隸書再楷化,其間字形都有較大變 化,但這些比起簡化字來說已經算是較小的了。歷史上人為地進行文字改革,較大的只有兩次——秦始皇時期和共產黨執政時期。但秦始皇是為了統一戰國時期各國 不同的字形,以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共產黨將文字簡化主要則是出於一廂情願的想法,即將漢字筆劃簡省後便於學習和使用,而忽略了漢字文化的傳統,這其中也 包括漢字造字和字形構成的基本規律。很多漢字在簡化時沒有考慮字形,常常僅是將其視為一個符號。這樣做的結果就使得一些字不再適用於六書的規律。比如 “鷄”字左邊原本表聲,簡化為“鸡”字,左邊的“又”完全是一個符號,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說“又”就等於“奚”,但同樣這個“又”,放在漢字里寫作 “汉”,在“歡”字作“欢”,在“僅”字作“仅”,在“鳳”字作“凤”,在“鄧”字作“邓”,在“戲”字作“戏”,在“樹”字作“树”,在“對”字作 “对”,在“轟”字作“轰”。再比如“乂”,在“趙”字中等於“肖”,在“風”字、“岡”字、“區”字、“網”字、“鹵”字中又是什麼呢?“文”字在“這 (这)”字中表示言,在“劉(刘)”字中又是什麼呢?“團”字中專是聲符,簡化成“团”,方框裡的“才”是什麼意思呢?很多按照草書筆意原則簡化的字都存 在這問題。如“長(长)”、“書(书)”、“專 (专)”、“楊(杨)”、“東(东)”、“車(车)”等字。至於一些新造字如“灭(滅)”、“丛(叢)”、“导(導)”、“卫(衛)”等更是不知所云。
有人說簡化字寫起來方便,一些港臺人也樂於使用,而且新加坡還採用了簡化字呢!但是請仔細想想,簡化字中仍有很多字的筆劃太複雜,如果完全按照書寫簡 便的原則,我們還可以將很多字繼續簡化下去,也就會更進一步地破壞漢字的結構、脫離漢字的歷史。1977年的第二套簡化字方案也正是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出臺 的,結果呢?“雪”寫作“彐”(這和“電”寫作“电”,“雲”寫作“云”,有什麼分別?——我們現在只是因為看慣了第一套簡化字才不覺得奇怪)“信”寫作 “伩”,“餐”寫作“歺”,“煤”寫作“火乚”,“稻”寫作“禾刀”,“展”寫作尸下加一橫,“圓”寫作“元”,“蛋”寫作“旦”,“元旦”二字則不知所 謂。這樣還能算是漢字嗎?還需指出的是,簡化字對筆劃的精簡並不如想像那樣多。根據對掃盲2000字繁簡不同書寫的統計,筆劃減少僅12.5%。要知道這 2000字很多都有簡化寫法,如果以GB2312-80(《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來統計,筆劃減少的比例還將大大降低。
破壞漢字結構還引出部首歸類的問題。漢字是音意文字,字體結構中往往包含構了聲和意符。現在的簡化字因為破壞了很多漢字的結構,也就使得許多漢字不倫 不類,一些簡化符號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意。如上文所說的“又”、“乂”等。“傳”、“摶”、“轉”、“團”字原來都是同一聲符“專”,現在卻變成“传”、 “抟”、“转”、“团”,“團”字和其他字之間在也看不出有什麼聯繫。更為荒唐的是“愛”字寫成“爱”,連心都沒有了還怎麼去愛?雖然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 故的愛,但愛由心生總不錯啊?“愛”原屬“心”部,現在竟然屬“爪”部!“聲”字原屬“耳”部,“声”現屬“士”部,真不知道“聲”和“士”有什麼關係? “鳳”字當然應屬“鳥”部,現在“凤”屬“几”部。這些都很難讓人能理解和接受。
漢字簡化的另一弊端是產生了一批形近字,讀寫上容易出錯。漢字原本就有一些形近字,如己已巳等。但簡化字更增加了形近字的數量,如“厂广”、“泸 沪”、“远运”、“从丛”、“汇江”、“仑仓”、“厉历”、“义乂”、“风凤”、“归旧”、“设没”、“划剗”、“异导”等等。這增加了排印和閲讀上出錯 的幾率。
不管當初搞文字改革的那些人想到過沒有,簡化漢字的實際後果就是讓現代中國人遠離我們的傳統。五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中國人已經習慣了簡體字,而看不慣繁 體字,會寫的就更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就是這樣被人為地隔開了。我們常常責備青年人不注重學習傳統文化,他們看到繁體排印的古書就自然產生生疏隔膜的感 覺,怎麼可能去學習呢?一些優秀的古典著作也有簡化字排印本,他們仍然不會用心去讀,究其原因也與我們的語文教育有關。我們建國以來太過忽視文言文教育 (過去反傳統,批判“封建糟粕”,那就不用說了。)如今終於嚐到了惡果。幸好,現在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而且正在改變。
(四)、簡化字給兩岸三地交流以及國際交流帶來不便,更加破壞了漢字文化圈的統一性
現在港澳臺三地仍然使用正體字,漢外華人讀寫也以繁體字為主,歐美、日本、韓國等地區的漢學界,在用漢字書寫時,也大多是繁體字。日本漢字雖然也有一些 簡化,但多數更接近繁體字的字形。韓國初中學生學習900個漢字,高中文科學生再學700個漢字,也是以繁體字為準。這樣一些群體經過簡單學習和適應,雖 然也能認得簡化字,但與大陸人士在交流時也有很多不便之處。中國大陸的人如果到了港臺地區生活工作,則須學會繁體字的認和寫。反之,港臺地區的人到了大陸 也須學習認和寫簡體字,不過要比前者容易一些。一個海外留學生到大陸學習,如果要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或是去港臺地區生活工作,也須再學習繁體字。這實際上 是加重了外國人學習漢字的負擔,很不利於向世界推廣漢語。
再說漢字字形統一的問題,也是漢字文化圈的統一問題。我國的近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都有很悠久的借用漢字的歷史。日本現在仍使用一些漢 字,1981年公布的 《常用漢字表》有1945個漢字,小學生要學996個漢字。韓國也能見到漢字使用,尤其在一些商標上面,如我們熟悉的“現代”、“朝鮮日報”等。韓國的初 中生要學習900個漢字,高中文科生再學700個漢字。而漢字在這些國家最大的使用是,他們的很多古籍都用漢字印刷,當然都是正體字。這些國家的人要了解 自己的歷史以及傳統則必須學習漢字,而且必須是繁體字,否則學了簡化字之後還是得學繁體字,才能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現在日本漢字中也有一些簡 化,但不如中國大陸多,也不太一樣。漢字也由於歷史上的異體字以及寫法差異等問題,本來就有字形混亂的問題。整理合併異體字和規範統一字形才是現在的當務 之急,這也就是學界正在討論的漢字統一問題,我很難想像用簡化字去取代它們的漢字,也很難想像用簡化字去取代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繁體字。難道將來兩岸 統一了,還是實行兩套文字嗎?
簡體字當然也有一些優點,我以為主要是寫起來快一些,還有電腦的分辨率較高,屏幕上看起來清楚一些(電腦技術將來也會解決這些問題的)。但是比起上述的諸多弊端來說,這些優點確實微不足道。

二、恢復正體字,很多擔心是不必要的

(一)、有人說,恢復使用繁體字會讓中國人變成文盲,現行的語文教育成果化為烏有。其實並非如此
恢復繁體字只涉及讀寫問題,不涉及聽說問題。這裡先說讀的問題,也就是閲讀、認字的問題。儘管現行語文教育實行的是簡化字教學,但事實上多數人能夠認識 大部分繁體字。很多人是通過看VCD(包括錄像和DVD等影視作品)認識繁體字的。港臺以及多數盜版的歐美電影,字幕都是繁體字。此外,一些從港臺引進或 走私的電視節目、小說(如武俠、言情等)、動漫也都是繁體字。除了部分繁體字印刷的古籍和專業著作外,書法作品、古玩字畫、名勝古跡、老字號的商標店招等 也常常使用繁體字。在歌單、廣告、海報、遊戲等載體上,繁體字也是隨處可見。在這樣一個事實上的簡繁混用的文字環境中,多數人原本已經能認識繁體字了。當 然,多數的人並不習慣閲讀繁體字書籍(其中部分原因是不習慣豎排。我贊成普通新書用橫排,古籍及部分專業書籍仍用豎排。)更不習慣寫,甚至不會寫。解決的 辦法是,在正式出版物中規範地使用正體字,但允許在非正式的環境中(如私人書信、筆記等)繼續使用簡體字。1935年民國政府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共 324個俗體簡化字(次年廢止),1980年臺灣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之標準行書研究委員會出版了《標準行書範本》,其中也有一些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 (但未獲官方承認),可以參考這些經驗。我也同意在不產生歧義的情況下,通過專家研究論證後,用一些筆劃較簡的異體字取代較繁的正體字。另外,隨著電腦的 普及,在有些地方打字替代了寫字,也使得書寫不再成為問題。
(二)、還有人說,繁體字結構複雜、筆劃多,小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困難。這也不正確
小學生的記憶力十分強,繁體字並不增加其學習難度。這是有實驗證明的,由港澳臺的教育事實也可知道這一點。更何況很多基本的字並不存在繁簡問題,如天地 山川、日月星辰、人口手等等。繁體字在學習上的難度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大。而且繁體字字形更符合漢字的造字規律,老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講解其字形來幫 助記憶。像上面提到的那些破壞字形結構的簡化字難道更有利於教學嗎?總之,採用繁體字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至少不如想像那樣嚴重。雖然正體字教學對於學生 不是問題,但對我們的教師隊伍卻提出了要求。不止是語文老師必須會認會寫,其他科目的老師也要求在書寫漢字使用繁體字。這就意味著絕大部分教師需要自修或 培訓。這是我們所要付出的代價。幸好,學習繁體字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困難的是糾正多年以來形成的習慣。尤其是語文老師,決不允許在教學中使用簡化字。
(三)、簡化字是必然趨勢嗎
有人說,歷史上漢字字數不斷增加,一些字產生了簡化寫法,正是因為大家在私下書寫時為了簡便而不斷產生俗體字或手寫體字,不斷生造新字和纍增字。其實暗自裡大家都有對簡化字的要求。所以就算是恢復了正體字,但將來還會往著簡化的方向發展。
這說法也不對。歷史上漢字增加和部分漢字的筆劃簡化,確實有上述的原因,但還有語言變化以及方言、外來語等方面的原因。而且歷史上的漢字演變,除了簡 化的趨勢外,也有繁化的趨勢。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在原字上增加意符聲符。比如“然”變為“燃”,“莫”變為“暮”,“梁”變為“樑”,“取”變為“娶”。這 也就是很多異體字、區別字、纍增字出現的原因。單就不規範的俗體字、簡體字來說,在現代社會可以避免其繼續產生。古代社會由於信息傳播不夠發達,出版物的 用字也常常不統一,寫書的人遇到自己不會或不清楚的字常常任意而為。現在社會有極其發達的信息交流,有全國統一的語文教學體系,有權威的語言文字委員會來 規範文字寫法,再加上傳播媒體(包括語文教材、出版物、影視等)用字規範統一,人們便不會像過去那樣任意寫字。現在有些不規範的寫法如伩(信)、氿 (酒)、付(副)等,很多是第二批簡化字留下的後遺症。而且,也不能說民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俗體寫法,我們的文字就要亦步亦趨地變化。很多新俗字的產生有極 大的隨意性,也很少科學性,像韮字寫成艸頭下加九字,工字為了寫起來好看中間一豎要彎一下,我們為什麼總要根據它來制定統一規範的文字標準呢?因此認為簡 化字是必然趨勢,恢復繁體字將回潮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其实这种说法真是站不住腳的。

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恩雅看漢字

呵呵,先來簡單看一下簡字史,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 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簡體字的確是一次扣問中華文化的行動,那一個年代,中國怎麼都是一個被列強欺負的弱國,
中國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制度的問題,既然制度和文化有關聯那麼文化也要反省一下,複雜的漢字也是讓中國落後的原因嗎?如果是,今天在高度發展繁榮的臺灣里,人要第一個不同意你。

不管怎樣,讓我們跳到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從1909到1937,走了28年的路。

大陸推行簡化字的年代是建國之初,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 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佈,在全國推行。
從大陸1949年建國到1956年的全國推行漢字,只花7年的時間。
7年之中還包括195019572次整風運動,還孕育著10年之後1966開的文化大革命,在風運動中如:費孝通、曾昭掄、丁玲、錢瑞升、儲安平、黃樂眠、艾青等人被打成右派,含怨受難二十多年,使得思想文化領域和意識形態領域由活躍轉入沉寂,毛的個人崇拜開始盛行,階級鬥爭擴大化,更造成了民主政治進程的巨大挫折和中斷。(資料來自《整風運動歷史》

中共是在本身荒謬,看美是醜,看學術是毒草的思想指導下進行文字改革的。


我們的漢字是經過5000年的錘煉,無數充滿智慧的人,無數充滿審美的人,創造出來的。一個“聽”字,不但是繪形,而且傳意,什麼意?你聽就要聽有德行之言。簡單一個字還要教人做人的道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有從上帝那裏領受如此深的智慧來創造如此深沉的符號,你說它只是說話符號,因為你習慣接受簡單的東西。但你忘了一個簡單的東西是人經過了太多複雜的工序以最虔誠的心奉獻給這個民族,給你,給所有子孫後代的。漢字的意義早以超出了語言符號的範疇。
喜歡正體字的人是因為讀懂了祖先的用心,而且對他們心存最大的敬意,才不會輕易去改繁就簡。這種心意早就超越了兩岸政治上的意義。

社會是進步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和所需要,漢字要不要進步?要不要有時代特色?當然要!但是讓我們回到開頭,請問要改進一個5000年甚至更久遠的東西可以在7年或是國共合作加起來也只有35的時間完成嗎?
在那35年中中國人還處在病貧窮,饑餓,戰爭的恐慌之中,意識形態的混亂之中。請問這是一個合適修訂漢字的年代嗎?這種背景下修訂出來的簡化字品質哪會高?中共在敲定《漢字簡化方案》時請問問過多少人的意見?因為他不夠聽,也不要聽,所以聽就便成了“听”,口邊一個斤,呵呵,我確實不懂那是什麼意思。(有网友说它是个形声,可能他是从教科书上知道的,教科书很权威哦)对我而言,它既無意思也無美感,那是一個文盲和無知者合作創造出來的東西,我拒絕為它鼓掌,為它的合法性鼓吹。


一個沒有對現行文化反思的人,我们接受它只因它給我们帶來了便利。一個站在歷史的源頭卻依然盲目的人,因為你從來沒有費心好好來理解它尊重它。你的批判昏了你的頭腦,讓你的小我膨脹,讓你對你還不那麼懂的中國漢字那5000年的文明缺乏敬畏!

繁体字对简体字最大的优势是建筑美

引自2009年06月10日 凤凰博报,作者不详



我主張在中國繁體簡字雙軌並行,至於50100年後是哪個代替哪個,讓它自然淘汰就行了。
簡體漢字,流行了幾十年,已經存在巨大的不可代替的實用價值,這是勿庸置疑的。
而繁體字還能有那麼大的市場,最大的優勢和合理之處,就是它的建築美。
方塊漢字,來自象形,象形象形,在於形,在於建築美。
漢字的本源就是把一些像形的符號再附加上意義,乃有漢字,而現在施用的簡體字,可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簡 化的過程中沒有太多照顧到漢字的建築美,原因是,那時的中國全面學蘇,也算得上全盤西化,字母文字的影響很深,不用說漢字,就是在音樂上,中國人的記載音 律的方式,乾脆在這股潮流中失傳,取而代之的是五線譜和1234567簡譜,所以漢字能夠以簡化延續下來,亦實為幸運。
但當我們中國人發現西方的文化、政治、人倫等諸項已經沒什麼可以學的時候,就一定要向後轉,才發現傳統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如此魅力無窮,而繁體漢字正是一個典型代表。
說到漢字的尤其是繁體漢字的建築美,有無數的例子可做支撐。
之所以繁體字看著更舒服,因為現在流行的繁體字,其實也是古代中國人千萬年對表意符號篩選的結果,也並 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樣的自然篩選中,既有秦始皇的武力推廣也有武則天的夢想成真(武則天叫武曌,這個曌即她自創),理由很多,這即為漢字尤其是繁體漢字充 滿了中國文化的密碼的緣故。

而中國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對世界的審美方式,完全是以建築美為首要的,其實不只中國人,凡是人,它們的第一審美方式,幾乎都是視覺上的建築美,除非他視覺上有毛病。

說起來,喜歡繁體字,其實和喜歡看豐乳肥臀的美女其實也沒什麼大區別的,是本能。
有人擔心學繁體字,尤其是讓小學生學習會加重學習難度,其實,這是非常不科學的說法。
一來,繁體字和簡體字學習的程度一樣,對一個目不識丁一張白紙的小朋友來說。
二來,繁體字的表義功能以及與象形功能的結合更完美,更容易讓人理解和記注。
三來,讓小朋友學繁體字,不只是學文字,而是通過文字傳達文化,這正是現在的教育缺少的。
而且,就是在現在,尤其是港臺文化大量內進,繁體字在內地民間確有很大的市場,只要是接受了港臺流行娛 樂的人,一般都多少認識一些繁體字;另一方面,書法仍然是中國中小學生的業餘愛好之一,很多孩子都在學書法,這些孩子所能參照的典籍全部是繁體的(近50 年的書法史證明,簡體字實在是不美,書法不能沒有繁體字),這樣的孩子在中國沒有1個億也有5000萬吧,說繁體字在下一代裏沒有使用人群,那肯定是胡 扯。

一切不認識繁體字且反對使用繁體字的中國人,都是無知和可恥的。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馬英九論正體字(在微軟公司的演講紀錄)

前言:為何到微軟來大談文字問題?[/b]

各位都是從事高科技的專業人士,應該可以了解到,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不但不衝突,而且可以相互結合。例如本市興雅國小有位書法老師,將傳統書法教學的方法,以現代科技拍攝下來,放在網站上,使學生學習興趣及成效大增,獲得家長和學生好評。可見現代科技是可以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我今天會來微軟公司,是有一個很小,但是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將「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我們每次打開電腦,就看到「繁體字」,深深覺得要正視此一問題,我在各地演說也都談這個問題:「我們所使用的文字叫作正體字,不叫繁體字」。希望各位能重視此一問題,支持臺北市政府將「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的政策。語言文字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值得我們正視和珍惜,法國有一個法蘭西學院(Academie Fransaise),專門負責法國語文純淨的維護。雖然強勢外來文化及現代新興科技難免影響傳統語文的使用,但是,保持語文之純淨仍是值得吾人追求的目標。而今,全世界已有十三億人使用中文、有二千五百萬人學習中文,未來中文影響力必將大增,我們可以拭目以待。「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的時機,也已經成熟,故特別在此,請各位高級科技專業人士能重視這個問題。

[b]一、 何謂「正體字」?「簡體字」?「簡化字」?[/b]

我們現在使用的中文字,正確的名稱是「正體字」。常有人誤稱正體字為「繁體字」,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的正體字是沿用數千年來正統的文字,並沒有增加筆劃,怎麼能稱為「繁體字」呢?

「簡體字」是指比通行文字的筆畫較簡單的字,大多為宋、元以來的俗體字,是自古以來使用者書寫自然形成的。教育部曾於民國二十四年公布了三二四字簡體字,一般所說簡體字就是指這些字。

「簡體字」和「簡化字」都是指筆畫較減省的字;而大陸現在使用的文字,正確的名稱應該是「簡化字」。也有人常稱「簡化字」為「簡體字」,事實上兩者並不完全相同。因為大陸是在一九五六年推行「漢字簡化方案」時簡化了漢字,簡化的字約二千三百餘字,所以該稱「簡化字」,而不該稱「簡體字」。

[b]二、 為何要將「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b]

正體字有四個意義:第一是代表祖先傳下的正統文字,其次是代表與「簡體字」相對。如:「單」為正體字,「?」為簡體字;第三個意義是代表與「俗體字」相對。如:「卻」為正體字,「?」為俗體字;最後是代表與「異體字」相對。如:「夠」、「?」互為異體,選「夠」為正體字,則「?」為異體字。從廣義來說,簡體字、俗體字都可視為正體字的「異體字」。正體字不僅保存了文字的優美、字形具有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書意義,易於學習,還可以保存、發揚傳統優良文化。

是以,我們現有的文字正確名稱應該是「正體字」,而「繁體字」是大陸簡化漢字時,對原有文字的稱呼,暗喻「繁」為「煩」等負面的意涵,不宜再沿用。相反的,正名為「正體字」,與「簡化字」或「簡體字」並列,也並無貶損之意,應是較佳的安排。

近年來臺灣教育普及,臺灣已然成為全球中文程度極高的地區,我們使用國語及中文的程度,並不比大陸低。然而我們所使用的文字,卻習焉不察誤稱為「繁體字」,其實我們的文字並未增加筆劃,實不應繼續誤稱。應予正名,並重視、珍惜我們現正使用的「正體字」。

[b]三、 是否反對使用簡體字或簡化字?反對印刷用還是書寫用?[/b]

中國大陸當年簡化漢字,最重要的理由是認為正體字讀寫困難,大陸文盲多,教育普及不易,造成國勢積弱與落後,因此必須簡化漢字,以利普及教育。這種論點,其實似是而非,試看臺灣與香港迄今都使用正體字,其教育普及程度、國民經濟生活水準都比使用簡化字的大陸高。而大陸近二十年經濟發展迅速,是因為「改革開放」,揚棄共產主義的結果,並不是推行簡化字的結果。所以沒理由因此而採用「簡化字」。

先學「正體字」再學「簡化字」容易,先學「簡化字」再學「正體字」則相當困難。海外華人社區也有兩岸移民在推動中文教學,是同時並存。「簡化字」雖然易學,但也易忘,「正體字」不易學,但也不易忘,因為每一個正體字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孩子們容易記住。

漢字正名為「正體字」,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不會妨礙任何人,但是卻可以還原正體字的歷史地位,是對漢字應有的尊重。但個人如為了快速記事而書寫簡化字,其實並無妨礙,我個人書寫也常使用簡體字或簡化字,但是在出版業、教科書、印刷品、網站上仍宜採用正體字,以示對漢字的尊重,並維護漢字發明以來的一貫性。

其實中國大陸近年與外界接觸大增後,對正體字也有了不一樣的態度。舉幾個例子供大家參考,例如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喜歡吟詩,而簽名時一定用「正體字」,他的理由是「正體字」比較好看。可見「正體字」仍為不少大陸人士所喜愛。而我們臺灣使用「簡體字」或「簡化字」也很多。可見「正體字」和「簡化字」可以並存,改稱「正體字」並無矮化「簡化字」之意,但是使用的場合一定要有所區隔。此外,很高興剛才有聽眾反映外交部網站原用「繁體字」,現已改稱「正體字」,本人表示敬佩。另有一些中央機關的官方文書部分已改稱正體字,這是值得大大推崇讚揚的。

[b]四、 大陸推行簡化字有無理由?是否符合事實及時代潮流?[/b]

簡化字的優點是筆畫數較「正體字」減少一些(據統計平均每字減少二筆左右),雖書寫較易,但是現代文書常以電腦代筆,事實上差別不大。簡化字反而缺點不少,它破壞了正體字的結構,喪失了正體字的優點。「簡化字」簡化的情形,使六書造字的特性不再存在,增多了相似的字形,如「ㄦ」與「几」、「天」與「?」、「?」與「衣」、等等,憑添了辨識的困難。想閱讀古書,需要另學正體字,使歷史、文化精神的傳承與發揚,陷於一種斷層的危機。

[b]五、 何以反對印刷用簡化字卻接受漢語拼音系統?[/b]

也許有人質疑,我們一方面主張將「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一方面又採用大陸推動的「漢語拼音」,有無雙重標準?其實這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漢語拼音」系統是將國字以羅馬字母表示,以方便外國人辨認,主要是以外國人為服務對象的,不是針對本國人。事實上,漢語拼音是針對中文注音符號一對一發展出來的羅馬字,其實就是羅馬化的注音符號。「漢語拼音」的優點為:以有限的二十六個英文字母要來代表三十七個注音符號,儘量精減使用字母的個數,也減少書寫處理時間;而且以漢語拼音系統建立資料,製作檢索碼時,因各羅馬字母項目都有字屬之,不會像有的拼音系統偏重於某些字母,有些字母則閒置未善用,是較科學的一種系統。所以,漢語拼音自一九五八年問世以來,已使用四十六年,是一個成熟、全球廣泛使用的系統。
目前美國以及世界其他許多地區的圖書館、博物館,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皆使用漢語拼音,聯合國也在一九八六年予以認證。目前全球約有十四億漢語拼音的使用人口,並且每天都在增加,因此,使用漢語拼音可以促進國際間資訊的溝通與交流,更可便利外籍人士來臺投資、求學與旅遊以及國人出國旅行、經商,這對於海島型經濟的臺灣而言,益顯重要。採用漢語拼音也不影響臺灣的本土化,故不宜採用漢語以外的其他中文譯音版本,否則將使臺灣與國際社會接軌更為困難。

我主張採用漢語拼音來羅馬化漢字,不過,學習國字我們仍主張採用注音符號,不用漢語拼音,因為注音符號有符合中文字型、親切自然、標注簡潔、單一發音等優點。此外,由口語到漢字之學習時,注音符號也是極佳的過渡學習工具。而且注音符號出版品普及率高,有助於提升學童國文水準。至於其他的鄉土語言也可以注音符號增補式來表示,閩南語、客家語也只要加上若干符號和聲調,即可清楚表示其發音。以羅馬字母來表示客家、閩南語拼音,並不是唯一的方式。但是現在有的各種拼音法有其歷史淵源,我們均予尊重,但是否一定要小孩子學這些字標,就見仁見智了。因此,目前在臺北市小學的鄉土語言教學,原則都不教羅馬字拼音,以免與英語音標混淆。

[b]六、 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經驗[/b]

臺灣的國語文教育成果,在華人世界居領導地位,和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密切的交流,占有獨特的地位。像新加坡採用簡化字,西化很深,無庸多說。而很特殊的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華文報紙,雖採簡化字,廣告卻常使用正體字。他們沿襲古人傳統,從事一些風雅的文學活動,像有位年輕的華人國會議員翁詩傑就會作中文七言詩,還有一些民間雅士蒐集世界各地人士的墨寶,這些事情都饒有古人之風。馬來西亞的文學在華人文學界有特殊的地位,和臺北文學界往來也很密切,許多華人作家的書都來臺灣出版。還有華人出版界排行榜,因為臺灣還是舉世華文出版業重鎮,本人也期許臺北市成為世界華文出版中心和世界影音出版中心。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得獎作品靈山,還是要來臺灣出版,而不去其他的華文城市。香港和臺灣都是華文正體字的中心,二地的民間交流很密切,本地的香港觀光客也逐漸增多,港人有多次交流,也主張使用正體字,未來的發展我們很樂觀。

中國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成立迄今不到一百年,我國文字已有五千年歷史,未來文字發展還不只五千年。推行正體字是本於對優良文化的熱愛與執著。[/color]大陸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意識型態逐漸鬆綁,大陸政府若號稱是世界中華文化的代表,首先就應該恢復正體字的使用。,我們可以大膽預言,未來「正體字」將較「簡化字」更占優勢。

結語:推行現代化,採用高科技,不但不必犧牲傳統文化,還可以運用高科技,保存傳統文化

期許高科技產業同仁,能保存並發揚傳統語言文化,其實與高科技、現代化發展並沒有對立,甚至還有相輔相成的效果,例如古蹟活化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推行現代化,結合高科技,不但不必犧牲傳統文化,還可以保存傳統文化。未來「正體字」也可以融入文化創意產業,做為臺灣的領導產業,成為臺灣的寶貴資產。



[/td][/tr][/table]資料來源 : [url=http://www.edunet.taipei.gov.tw/][color=#0000ff]臺北市政府教育局[/color][/url]